基层调研懂民情,学习党史振民心

2021-08-13k***53275

七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铜仁市石阡县甘溪乡的大巴。作为调研组的成员,我和所有人一样,对接下来十天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和忐忑,期待与甘溪擦出别样的火花,同时又对调研工作充满了忐忑。

图为出发前的集体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和平 摄

在踏上甘溪以前,我和调研组的其他伙伴通过信息收集、数据统计等方式,为接下来的调研工作做准备,并且对甘溪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了一定的了解。甘溪乡是一片红色的沃土,目的地甘溪村曾经发生过一场壮烈的战役,“甘溪血战”。红军留下的红色足迹,为甘溪播种红色基因,这让我想要更深一层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的欲望愈加强烈。

到达当天,我们在当地政府的热情招待和帮助下完成了安顿工作以后,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安排。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入户宣讲和调研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几天的调研,我更加了解了甘溪村的风土人情和红色文化。我们入户时,当地村民热情招待我们,听当地人诉说甘溪的红军故事,距离甘溪战役已经过去八十余年,但人们都没有忘记战争的残酷和红军的艰难。当地人还将红军故事讲给下辈,将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图为全体队员到达甘溪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学海 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行动是铭记遗志、弘扬精神的最强声音。十九日上午,烈日炎炎。我们登上了甘溪烈士陵园,三百多级阶梯让大家汗流浃背,但汗水浸不湿我们的热忱,前往遗址,追寻先烈足迹,是我们一生中宝贵且难忘的红色之旅。虽然先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站在纪念碑前的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催人奋进、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当地一位老人对我们说:“为什么要走这么高的阶梯,就是要让人们知道红军的难。”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我们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过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岁月静好,都是由先辈们负重前行、奋斗牺牲堆砌而来。他们不为明利,一心为国,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也将永远铭记他们。图为甘溪乡烈士陵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学海 摄

在这十天里,我有幸拜访了几位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老党员,在与他们的交谈之中我收获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文华老先生。李老年轻时便投身三线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他说,年轻时他就收到了党的洗礼,知道党的先进性,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个人思想的觉悟让他毅然入党。27岁时,他回到家乡担任干部,带领当地人修筑公路,便利了大家的生活。当然,在这其中也充满了困难,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愿意让出部分耕地来修路?是不容易的。李老说:“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要珍惜当下,努力奋进,未来希望都在我们身上。”这番话让我非常动容,感触很深。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怎样响应国家号召?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我想李老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在入户调研和“童伴之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当地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外出务工,将孩子和老人留在了家乡。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空巢老人和缺乏安全感、性格缺陷的孩子。我们走在路上时,会有小朋友跑来在我们手里塞一个小零食,又飞快地跑掉,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感恩和对我们的喜欢,仅仅因为我们几天的陪伴。这也让我明白了乡村振兴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家乡好起来、有出路,老人的儿女、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就回来了。

图为与支教学生的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雨纯 摄

甘溪乡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当地政府带领人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现在的甘溪村,是干净宽敞的街道,是便利安全的邻间小路,不同村落之间的互爱互助,各种产业相继发展壮大,人们也过得愈加富足。

长期以来,我都处在“被服务”的位置,通过这次下乡,我真正地体验了服务他人,明白了做群众工作的艰苦和困难,使我由衷地敬佩基层工作者。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发现,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青年人要有责任、有担当,敢于直面挑战,深入基层,真正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次的红色之旅暂且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梦想还在继续。短短十日转瞬即逝,从来时的兴奋到离开的不舍,“三下乡”这段经历让我学到很多,学到的是老师同学加班到深夜的努力,是感恩、感动,是温情,是思想的洗礼。能够来到甘溪乡让我感到无比幸运,为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讯员 周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