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的3月份到2016年的3月份,石炜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白面书生到老成干练的“十佳辅导员”的蜕变。
在这5年整的时间里,他放弃了在青春葱茏的雅致里实现自己曾经炽热的梦想,转到学生的身后,用真心和行动将教育理念化成有温度的关怀,以爱育爱,以德培德,迎来送往出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
有人曾以“天堂与地狱比邻”来描述工作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视工作为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他视工作为义务,人生就是地狱。石炜无疑是前者。在他走上辅导员这个岗位后,亲眼见证着学生一步步的成长、成才,他才认识到:走在这条路上,他是踏实的,充实的,欣喜的,而其心态也愈来愈平和,如果一个人将辅导员的工作视为乐趣去对待并为之执着的时候,人生乐如天堂。
这份“执着”的背后是石炜作为辅导员的“信仰”。从他担任辅导员的第一天起便明白,辅导员虽称不上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但却是学生最可以依赖的人,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点灯人。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便是他“信仰”和“执着”的源泉,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都是他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与同学的朝夕相处中,石炜对作为一个辅导员的责任有了愈来愈深的体悟,这让他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石炜在担任辅导员的五年时间里,出于工作的需要,逐步化身为一个工作上的“狂人”,身兼“党团学”数职,每天席不暇暖,想要与学生朝夕相处已然成为不可能。但他所有工作围绕的轴心始终是学生,如果这个轴心偏离了,那么石炜的辅导员身份和他所有肩负的职位,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他意识到需要着手改变现状。
班会一个月两次,是底线。即使再忙,每月两次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也不能被缩减。除此之外,他还坚持定期从任课老师和班干处了解学生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一直摸索,慢慢适应。石炜清楚,学生并不是繁复的矛盾体,学生需要的辅导员应该是理智和心灵的交融,他相信,只要精诚所至,金石必定为开。
工作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尽如人意,就像曾经那个因故退学的女学生,在明知她的选择是可预见的悲剧却难以让她回头的时候,石炜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这不是“信仰”的动摇,而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有遗憾,也总有沟坎,遗憾过后,石炜希望可以用能力、品质和魅力给他的学生以成长的力量。
身正为范,是石炜希望可以给学生树立的榜样。“十佳辅导员”的评选在他最初想来是一件很没有把握的事情,诸多的原因使他摇摆不定。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参加评选的是,他想要用自己的经历给诠释学生“努力”二字。
这些年来,石炜一直凭着这份身正为范的决心,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用自己的风采和能力展现辅导员的魅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石炜想要赠与学生的话。当他在调往理学系工作之前,有过两年的担任文传系学生辅导员的经历。因为系别不同,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在这差别中,石炜发现,学习没有“纵”和“横”的限制,在纵向深化专业理论和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扩大专业的范围,从横向进行自我探索。
“学习亦应如此。学生如果真正想学好本专业的话,必须具备的素养应该在专业外去寻找和积累。学无止境,在外界的帮助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思维,可以提炼学生专业素养,获得教益和启迪。而这需要学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浇灌。”石炜如是说。
时光荏苒,五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却也足够给自己的工作生涯作一次小结,回想起这五年的时光,有遗憾,也有暖心的回忆。节日最大的幸福,可能是一句问候也可能是一声祝福。
在学校这片沃土中,五年如一日,石炜就像一位燃灯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为学生点亮前程。 (记者:王旗 卫勾雨)
|